药物治疗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便捷,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被广大医疗人员以及患者所接受。虽然药物治疗安全性高,但是也需要掌握一些用药技巧来保证药效,并尽可能地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无论是什么药物都遵循最基本的用药原则,合理的用药原则是保证药效最有效的途径。下面我们就对用药原则及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服务健康 “药”有保障
1.关注个体药物:
同样剂量的药物可以引起不同人群用药的不同作用,即相当于药物的剂量相同,但效果不相同,例如,使用苯妥英(每天300毫克),氨茶碱(每天300毫克),地高辛(每天0.25毫克),这些剂量对于成人可能效果并不明显,但对于小儿来说,可能导致其中毒,并且一些药物中毒的症状很容易与疾病本身引起的症状相混淆,而且很难识别。因此,应该注意监测药物状态的变化,剂量方案应逐步从正规化和经验转变为个体化和科学化。
2.避免根据个人经验使用药物:
有很多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患病需要经常到蜜桃视频 进行治疗。久而久之,他们可能就会自以为对于该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经验,遵循先前的指定用药。事实上,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在相同疾病的不同阶段,用药原则和用药种类都不相同。以经验为基础的用药方法应用不当可能会加重病情。
3.药物治疗时间:
必须持续长期服用的药物,尽量保持时间间隔相等,这有助于血液中药物的浓度保持稳定和发挥更好的效果。我们在临床上使用的大多数药物在饭前和饭后吃的效果差异并不明显。如果没有特殊提示,通常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4.注意给药方法:
口服和局部给药不仅方便,而且比肌肉和静脉给药更安全。因此,通常遵循能通过口服就不要选择外部肌内给药,能通过肌肉内给药就不要选择静脉内给药的用药原则。
各种给药途径,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与疗效密切相关。例如,静脉内给药时的硫酸镁引起镇静作用,而口服给药有通气的作用,并且各种给药方式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临床选择主要基于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征,然后根据给药的时间间隔,给药时间和治疗方案进行选择。
服用药物的时间应基于特定药物,餐前应服用对酸敏感的药物,如抗酸剂,引起胃肠道刺激的药物,以及饭后服用阿司匹林等。睡前应服用镇静剂和安眠药,以确定其效果并在合适的时间入睡。
5.注意连续服用时限:
一些药物不能连续服用太多天,比如,复方甘草片不能连续服用到七天以上。必须按照医生处方购买,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擅自服用药物,应该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服用。处方剂量不应超过3天,连续药物不应超过7天,或者可以使用另一种药物治疗痰或是咳嗽来取代该药。
6.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关于是否吃药?患者能否停药?我们需要多听听医生的建议,不要听虚假宣传,用保健品代替药品,延误病情。
对药效影响的因素
1.自行规定吃药时间
有很多患者只是简单地将"饭前"认为是"正儿八经吃饭前",零食,水果等,他们没有考虑在内。事实上,在临床上,一般认为只要胃里还有食物,那就一般算是饭后了,只要按照规定时间服用药物,就能使药效发挥的更好。有的说明书上特别标注进食或用餐后服用,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药物会刺激消化道,食物可以缓解这种不适,或者其中含有的脂质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通常,说明书上常见的餐前使用,是代表在进食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内服用药物。禁食是指2-4小时后进食。药物治疗的频率通常是每天一次至三次。人们通常将"一日三次"等同于一日三餐后用药。事实上,药剂师根据24小时内血液中药物浓度的变化来确定每天服用的次数和用药见间隔。
2.习惯将药丸弄碎
有些人认为避免药难以吞咽,可以在服用之前将药片掰成两部分或将其捣碎溶解在水中。然而,事实上,看上去服用的药物剂量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用药的方式不对,药效也会大大降低。如果将片剂标记为缓释片剂,控释片剂,肠溶衣片剂和胃溶性片剂,则应将其完整吞下,不应将其掰开使用。例如,一些具有控释作用的长效药物,其有效成分将在胃肠道中缓慢释放,这将使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更稳定,药物作用更长。
3.吃药姿势不对
许多人可能会有躺着吃药的习惯。这个姿势会导致一些药物在食道中融化或粘在食道壁上,这不仅会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还会刺激食道,引起食道炎症,甚至溃疡。那么如果患者站着服用药物,同时用60毫升-100毫升的水送药,药物可以在约5秒钟内到达胃部,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当然,并非所有药物都需要站着服用。例如,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急救药,如果患者站着服用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晕倒,因此,一般情况下药物的正确姿势应采取坐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