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
二十四节气-第二个
2月19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雨水是从冬季向春季过渡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的气息更加鲜明。
此时气温仍较低,感觉比较冷,但气温已开始回升,具备冬、春两季的特点。因此,雨水节气的养生保健,也要兼顾冬季和春季的特点,俗话说“春捂秋冻”,此时不要急于脱去冬衣,要注意捂脚、捂腹、捂头,避寒保暖。
中医认为春季五行属木,与肝脏相应。肝在五行属木,脾是土。正常情况下是木克土,如果木有余以后,它就会克脾过盛,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因此,疏肝健脾是雨水养生的关键。
肝气影响到脾胃,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肝郁脾虚,脾的运化功能不好,容易出现腹胀、腹泻、情绪不佳的症状。第二种是肝胃不和,肝气郁结影响到胃,会出现胃胀和便秘的症状。
给大家推荐几个日常保健要穴
神阙穴、关元穴

神阙穴就是肚脐,跟脾胃的运化密切相关。
关元穴在脐下三寸,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以及任脉和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意味着关元穴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
以上两个穴位,每天双手交叠反复揉搓或艾灸,可以补充阳气、固护元阳。
也可以按摩腹部,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缓解便秘,逆时针按摩腹部缓解腹泻。在按摩的时候,从肚脐为中心向外揉,中等力度,每次5分钟左右即可。
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也是胃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四总穴歌》提到“肚腹三里留”,说明足三里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肠导滞之功。
足三里同时是防病、养生、保健的第一大穴,民间甚至有“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每天灸一灸,营养程度就像鸡汤一样滋补。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困发生的原因,除了冬春之季气候的变化,还与人们冬天运动较少有关。长时间不运动,会使血液循环量减少,大脑的供血不足,困乏感随之而生。经过一冬的蛰伏,早春时节的运动不宜太剧烈。适当的运动,可以动则生阳,还能排汗祛湿。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春季锻炼更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如八段锦、蜜桃视频-麻豆蜜桃 中西医结合科自创的“医生工间操”等保健养生功法就比较适合。这些缓慢柔和的运动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又能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安全性高。老年人不必强求做完整套动作,根据自身情况,适可而止,只要做到舒展、缓慢地动起来,对提升自己身体素质就会有很大帮助。
蜜桃视频-麻豆蜜桃 中西医结合科是全国综合蜜桃视频 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国家卫健委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科室,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老年医学重点学科,河北省卫健委三八红旗集体,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老年病专业组组长单位。科主任孙立新为河北省老年医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西医结合采用以毒攻毒,活血通经,益气扶正,疏肝解郁,润肠通便,清热滋阴等方法,治疗老年肾病、肿瘤、血液病及老年疑难杂病等取得良好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治疗老年性疾病的方法,即“营养加心理,个体加指南”,擅长治疗老年眩晕、汗证、尿频、失眠、瘙痒、褥疮、消渴、便秘、关节肿痛、水肿、哮喘、腰腿疼痛,擅长应用中医中药、针灸、刮痧、拔罐、小针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推拿、药浴等治疗老年疾病,注重老年医疗、护理、生活、心理、康复五位一体疗法,开展以医疗为主体的“无陪护”服务,以患者返回家庭、返回社会为目的。创立“医生工间操”,提高医务人员身体素质。倡导中西医结合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服务热线:0311-89892656(门诊) 0311-89892669(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