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大汗淋漓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身体的健康警报!除了我们熟悉的气虚自汗、阴虚盗汗,还有很多复杂性多汗,是临床中更为多见、也更需要及时调理的。
有的人明明大汗淋漓,却还怕风怕凉,要躲着电扇走;
有的人上半身汗流浃背,下半身自觉冰凉,恨不得一边吃冰棍一边泡脚;
有的人是腋下、手脚的汗特别多,不敢穿浅色衣服,怕让人看出汗渍……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但是动不动就出汗,则为病理性汗出,中医称之为“汗证”。
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且汗为心之液,是由人体津液蒸化而成。形成汗液异常外泄的原因虽多,但总的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
特殊汗出是指具有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见于里证,主要有下列5 种。
自汗
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畏寒肢冷等症,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因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而汗出,动则耗伤阳气,故活动后汗出尤甚。
盗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常兼⻅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多见于阴虚证。因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入睡则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 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出止。若气阴两虚者,常自汗、盗汗并见。
绝汗
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属危重证候,故其汗出谓之绝汗,又称脱汗。
战汗
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因邪盛正衰,邪伏不去, 一旦正气来复,正邪剧争,就可出现战汗,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黄汗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的症状,多⻅于腋窝部,多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局部汗出是指身体某一部位的汗出,也是体内脏腑病变的反应。询问局部汗出的情况及其兼症,有助于病证的诊断。临床常见的局部汗出有以下4种。
头汗
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出量多的症状。若兼见心胸烦闷、口渴面赤,多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若兼见身重倦怠、胃脘痞满,多因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迫津上越;若兼见四肢厥冷、气喘脉微,多因元气将脱,阴阳离决,虚阳上越,津随阳泄。小儿睡眠时,常有头汗较多,若无其他不适者,属正常现象,俗称“蒸笼头”,因小儿纯阳之体,睡时阳气聚会于头部,蒸津而外泄。
手足心汗出的症状。手足心微汗出,多为生理现象;手足心汗出量多,若兼⻅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者,多因阴虚内热,迫津外泄;若兼见腹胀便秘、日晡潮热者,多因阳明燥热内结;若兼见口干欲饮、牙龈肿痛、肢体困重、便溏呕恶者,多因脾胃湿热内盛所致。
心胸汗出
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的症状,多见于虚证。若兼见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若兼见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半身汗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的半身常是病变的部位。半身汗出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患者,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因此,《素问• 生气通 天论》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以上是中医总结的一些常见出汗的症状,针对异常出汗,一方面可就医查明,对症治疗;另一方面也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很少见到典型的气虚自汗、阴虚盗汗,症状会更为复杂,今天为大家介绍一种上热下寒型汗症病案。
患者高女士,65岁,上身汗出、下身怕冷1年余。自诉上半身汗流浃背,下半身怕冷畏寒,觉得吃着冰糕泡着脚才舒服,夏天仍需穿秋裤保暖,伴有头晕、乏力,口干、胸中烦热;精神、睡眠差,平素性情急躁易怒,纳食尚可,二便调,体重较前减轻5斤左右;舌尖红少苔,中有裂纹,中下微黄,微腻,脉浮滑偏数;曾多次行抽血化验检查等未发现明显异常,曾自行口服“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未见明显效果,异常苦恼。
这其实是寒热错杂型汗症的一种:上热下寒,具有上半身汗多、尤其额头;动就出汗,密闭环境更厉害;腿凉、足冷的特点。上热逼蒸,别无去路,是必开其皮毛,泄而为汗。上焦有热伤津,故舌尖红而少苔,中有裂纹,中下焦有湿热伤阴,故舌中下部苔微黄、微腻,中有裂纹。阳明气逆不降,则胃热善饥,故能食而体重减轻。足阳明经经气不能下行以温足胫,则膝冷脚凉。
这类人群除气虚外,往往存在气郁的问题,阳气输布不畅,临床上我们常用玉屏风散加用柴胡疏通气机,莲子心、百合、酸枣仁清心安神,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桂枝、干姜排出下半身的寒气。嘱其每日早晚食用鸡子黄1枚以滋阴养血。
治疗后1周患者复诊,诉汗出、下肢发凉、乏力、口干、胸中烦热感明显改善,无头晕发作,心情较前舒畅。上方加减后继续服用。经孙立新主任中医中药调理6周后患者无明显异常汗出,炎炎夏日不需再穿秋裤等保暖,无头晕、乏力、口干、胸中烦热感。
从临床上看,汗证还是跟虚象有极大关系的。热象大部分都是表象,假象居多,扶振了元气,这个表象自然就消失了。反而滥用滋阴降火,清热泻火,更伤了元阳之气。导致汗出不止,杂象丛生。
除此之外,还有汗出的质地,伴随症状。有的人出汗畏寒怕冷,此为表寒不固,肾阳不足。有的人汗出如油,黏黏糊糊的,此为热迫汗出,还是应该清热的。脏腑辨证,还分为肺气不足,肺热迫汗。肝热有余,木火刑金。肾气不足,汗出不敛。心经有热,汗液外泄。脾胃气虚,汗出不固。营卫不调,汗液失守等等病机。
别小看一个出汗的病症,西医行相关检查没有发现阳性指标,压根没招;中医也必须详细分析辨证,千万别总想着一出汗就玉屏风、六味地黄丸了;也别总认为出汗是个小毛病了。
汗责于津液,于津液同根同源。适当出汗是机能应对环境变化的反馈,而出汗过多必然是病理的结果或体现。与心火、肝风、肺气、肾水、脾土皆有密切关系。所以,汗证,以一小症状,窥见人体生理机能大秘密。
中西医结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