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张先生,66岁,4个月前起床后出现打嗝不止,无腹部疼痛、胀满不适,无排气、排便。患者起初未予重视,后来打嗝症状一直无缓解,遂就诊于社区诊所。初步考虑为“呃逆”,给予中草药口服及按摩治疗,效果不明显。无奈之下,家人送张先生来蜜桃视频 中西医结合科就诊。
门诊查腹平片示:未见异常;行无痛胃肠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伴溃疡、直肠炎,诊断为“呃逆”;给予足三里穴位药物注射等止呃治疗,嘱患者避风寒。患者仍时有呃逆,无排气,排便1次,严重影响进食及睡眠,口气酸腐明显,伴腹胀、腹痛,遂住院综合诊治。
入院后,完善患者相关检查,根据“营养+心理、个体+指南”的治疗原则,孙立新主任医师根据张先生的病情,以健脾理气、降逆止呃为治法,应用旋覆花、丁香降气止呃,黄芪、茯苓益气健脾、宁心,蒲公英、金银花利湿热、清邪毒,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舒畅气机,厚朴、杏仁降气、消积、润肠通便;并给予中医特色治疗“四两法”:“两泡一服”、“两推一针”等中医特色疗法。
入院第三天,患者症状缓解,打嗝消失;行胸部CT示:1.双肺支气管血管束增多、紊乱,2.左肺上叶炎性改变,建议治疗后复查,3.右肺上叶钙化点,4.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硬化;运动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检查提示患者存在肺炎,继续给予消炎、健脾理气治疗。
经6天治疗后,张先生打嗝消失,肺炎吸收良好,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叮嘱张先生注意饮食,避免寒凉、生冷食物。门诊定期回访,张先生再未出现打嗝症状。
对于一过性呃逆,可先采用物理治疗:
穴位按摩:
1.内关穴,位于手腕内侧,距离手腕横纹约3横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的宽度)的中央凹陷处;具有调节胸腹部气机升降的作用,在打嗝时适当按揉,可使上逆之气往下降,缓解打嗝。
2.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具有调理肠胃、降气通便的作用,按揉该穴位可降胃气、止呃逆,以按揉处有酸痛感为佳。
3.攒竹穴,位于两个眉毛内侧的凹陷处;按压此穴以酸胀感为度,同时做深呼吸,可以降逆止。
深吸气后屏气法:患者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然后缓缓呼气,无效时可重复进行,该方法主要用于进食过快者或因精神性刺激所致者。
按压双眼球法:患者闭目,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部,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直到呃逆停止,注意不要过度用力或压迫眼球中央,以免引起眼球损伤。其目的也是通过按压眼球反射性地调节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来控制呃逆的。该方法主要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患者,心脏病患者慎用,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禁用。
牵舌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张口、伸舌,术者用消毒纱布裹住舌体前1/3-1/2 部分,轻轻向外牵拉,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用力牵拉持续30s ,然后松手使舌体复位,如此反复操作直至呃逆停止。
对于顽固性呃逆,我科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针灸治疗:内关、天突、足三里、膈俞、中脘为主穴,随证加减。通过针灸、穴位药物注射使患者镇静安神、宽胸理气、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等达到解呃止逆的作用。拔罐疗法:利用罐具产生的负压吸附在体表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从而缓解呃逆症状。穴位贴敷治疗:将干姜、附子、吴茱萸、延胡索等药物研磨后调制贴于穴位上以温经通络治疗,从而缓解呃逆症状。
中医学上称打嗝为“呃逆”,《黄帝内经》中叫“哕”。认为打嗝多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脾肾虚寒、情志不遂、正气亏虚、饮食不洁等均可引发呃逆。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由于膈肌局部、膈神经、迷走神经或3至5颈髓及以上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使空气被间歇性地突然快速吸入呼吸道内,同时伴有吸气期(膈肌收缩约0.25秒后)声门突然关闭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声音。
呃逆可因进食过快、饱餐、受寒冷刺激等诱发,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压力亦可诱发呃逆。呃逆又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中枢性呃逆多见于颅脑神经病变,如脑血管病、脑肿瘤,周围性呃逆主要由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刺激所致,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肠梗阻等是引起呃逆的常见原因。
呃逆发作超过48小时未停止者称作顽固性呃逆。
如呃逆的发作经久不愈,可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休息,尤其是既往心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导致气体交换异常,引起脑缺氧,导致脑水肿,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中药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分清寒热虚实及兼症,以和胃、降逆平呃为治疗原则,兼以补虚攻实、解表祛风、温寒清热、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可配合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血府逐瘀汤、左莲饮、全蝎芍甘汤等为主方随症加减。
呃逆是一种“古老”的反射动作。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打嗝的经历,打嗝有时可以自己止住,若是打嗝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超过1天,需要引起注意,建议尽早到蜜桃视频 就诊,排查打嗝病因,采取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