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中心工作,经常会有患者前来咨询,说自己眼睛红了一大片,还有人说照镜子发现“眼底”出血了,经过进一步检查,其实是结膜下出血。

结膜下出血
结膜下出血是指位于眼球表面的结膜下微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强,渗出的血液在结膜与眼球之间凝结,造成急性红眼睛、出血等表现。出血量大时,可表现为白眼球处弥漫红色外观,随着出血逐渐消散变为棕黄色,最后完全吸收消失。
通常大多数患者偶有轻微眼胀感和异物感,但不影响视力。
1、常见原因与好发人群
结膜下出血通常由于局部创伤或感染所致,但一般难以明确病因,可能与心血管疾病、血液疾病、眼部疾病以及眼外伤、头部挤压伤等有关。另外,剧烈咳嗽、呕吐,大力打喷嚏等导致腹腔或胸腔压力升高,也可诱发出血。

有研究显示,结膜下出血好发于以下人群↓↓↓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血管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当腹腔或胸腔压力突然增大时,如剧烈咳嗽、呕吐、便秘时用力解大便等,导致结膜下的小血管破裂,造成结膜下出血。
动脉硬化患者:患者因血管弹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容易发生破裂,导致结膜下出血。
结膜炎症患者:结膜炎可引起结膜下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管渗出增加,导致结膜下出血。
血液疾病患者:某些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患者,其出血凝血功能发生异常,此时,轻微外力,如轻揉眼睛甚至没有任何诱因,就可能导致结膜下出血,而且往往为弥漫性出血。此类患者较普通人更易发生结膜下出血,会合并全身其他部位出血。
肾炎患者:肾炎合并重度贫血时,容易导致结膜下或者全身其他部位出血。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人群: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华法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血液的凝集时间延长,从而易发生结膜下出血,出血量大、弥漫、浓厚。
2、结膜下出血治疗方法
一般情况下,结膜下出血可以自愈,无需治疗。但反复出血或同时出现其他症状时,如眼部开放性外伤、伴有疼痛、视力下降等,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寻找出血原因并治疗。
出血早期,即48小时内可以局部冷敷,阻止再次出血,48小时后可以温热敷,促进出血吸收。结膜下出血预后好,不影响视力,一般1–2周内可恢复正常。
3、结膜下出血预防措施
◆ 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用眼,导致眼疲劳;
◆ 日常避免暴力揉眼、刺激眼睛,如需揉眼,动作要轻柔;
◆ 避免剧烈呕吐、咳嗽等;
◆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者,应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 存在动脉硬化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并注意适当的身体锻炼,并遵医嘱用药、复查;
◆ 容易发生便秘者,应注意饮食合理,适当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发生便秘时可考虑应用相关药物,避免过度用力排便;
◆ 患有出血性疾病或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措施以降低结膜下出血风险。
蜜桃视频-麻豆蜜桃 是省直厅级干部保健定点体检机构、省直公务员定点体检机构、河北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承担着全省职业病健康体检任务,可以为厂矿、学校、集团提供上门体检服务。体检中心秉承“科学化、人性化、关爱式优质服务”理念,提供“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一站式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健康体检、特需查体、医疗保健咨询、健康教育及全面健康管理服务。
服务热线:0311-89892683 0311-8989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