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越来越多人受到骨质疏松症的威胁。
充足的营养摄入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础,那么,我们在日常饮食摄入中应注意哪些呢?
相关营养因素
钙:钙是骨的主要成分,成人体内99%以上的钙储存在骨骼和牙齿中。出现骨矿物质丢失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钙的吸收率在下降,成年人钙的吸收率约20-40%,老年人会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膳食中长期钙摄入不足、或排泄增多导致的。
蛋白质:蛋白质摄入增加会导致尿钙增加,高蛋白摄入可能会增加骨丢失和髋骨骨折的危险。但是蛋白质摄入过少,导致营养不良也不利于骨质形成,而增加骨折的危险。因此应保证适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磷:在成人体内,约85%以上的磷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一般认为血浆中钙磷比值在2:1~1:2范围较为合适。当膳食中钙磷比例超过1:3时,认为是高磷膳食,会导致钙的吸收降低。
维生素D:维生素D是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因子之一,能够刺激上皮细胞产生钙结合蛋白,增加肠钙吸收。维生素D营养状况是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如果没有维生素D的参与,人体对膳食中钙的吸收将不到10%。
饮食治疗建议
保持合适的体重:体重减少或体质指数过低会导致骨代谢指标增高,进而促使骨密度减少。成年人体质指数正常范围为18.5~23.9kg/m²。对于老年人来说,体质指数正常范围为20.0~26.9kg/m²。
保证充足钙的摄入:成年人每天钙的推荐摄入量为800mg。65岁以上老年人应适当提高钙的摄入,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000mg,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000mg。牛奶及其制品是膳食钙的最好来源,推荐每日摄入牛奶3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适当磷的摄入:成人膳食磷的推荐摄入量为720mg/d,65岁以上老年人推荐摄入量为700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3000mg/d,合适的钙磷比例有利于钙的利用和减慢骨钙丢失,如磷摄入过多可能会加重骨质疏松的危险。许多食物中磷的含量丰富,磷常于蛋白质同存,瘦肉、鸡蛋、乳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磷的含量也较为丰富,一般不会因饮食原因导致磷缺乏或过量。
注意维生素D供给: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膳食,推荐成人每日维生素D摄入10μg/d,65岁以上老年人摄入量为10μg/d,同时适当增加日光浴,阳光照射可将人体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内源性维生素D,可增强钙的吸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