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24日是“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主题是“扩大认知,遏制耐药”。抗微生物药物,即抗感染药物,是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滴虫原虫药物、抗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药物等。
生活中,一有头痛脑热,是不是马上就会有人提醒:“吃点抗生素吧!”或者喉咙痛了,又会有人说:“吃点消炎药,很快就好了。”这样用药真的可以吗?抗生素和消炎药是一回事吗?一起来看看生活中人们对抗微生物药物最常见的5个错误认识~~
错误一:抗微生物药物、抗生素及消炎药是一样的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认为抗微生物药物=抗生素=消炎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抗微生物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另一类是合成抗菌药,是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抗微生物药物,如磺胺类、咪唑类等。也就是说,抗生素只是抗微生物药物中的一类。
消炎药是指能够消除机体炎症反应的药物,也称抗炎药,有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两大类。激素类主要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错误二:发热就要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细菌确实会引起发热,但是引起发热的病原体还有病毒等。若是病毒感染,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是无效的,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那么,什么情况下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分为治疗性使用和预防性使用。
治疗性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基本原则: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疾病,可以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已查明感染病原的疾病,可以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感染病原包括细菌、支原体等;抗微生物治疗方案是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微生物药物特点制定的。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又分为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和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错误三:输液好得快
抗微生物药物种类繁多,剂型也多种多样,为了防止滥用抗微生物药物而导致“超级细菌”产生,以至于最后无药可用。临床一般会按照能口服给药就绝不肌注或静脉给药的原则选择剂型及给药途径。
在抗微生物药物的种类上,按照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微生物药物,只要针对性高,就能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错误四:预防性使用各种抗微生物药物
企图长期预防或防止各种细菌入侵的措施往往是无效的。同时,长期使用抗微生物药,会使耐药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甚至产生“超级细菌”,最终将无药可用。
错误五:随意停药,或症状已消失还在长期继续用药
随意停药会导致耐药菌卷土重来,诱发更严重的感染。而症状已消失还长期继续用药,一方面可能会有不良反应发生,另一方面也会诱导耐药性细菌产生。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疗程一定要遵医嘱。
如需咨询用药相关问题,请致电~~
服务热线:0311-89892528